立木为信商鞅变法
周显王八年 (公元前361年) , 秦国秦献公去世, 其子秦孝公继承大统。秦孝公年仅二十一岁, 雄心勃勃, 心怀大志, 一心想干出一番大事业。他决心变法图强, 改变国势衰微的处境。为了能得到匡扶国运的济世贤才, 他张榜天下:凡有人能献出奇计使秦国富强, 不论何人, 一律重用并赐之封地和财宝。
此榜张贴出去后, 举国沸腾, 人们议论纷纷, 猜测究竟有没有人能担起如此大任。这天, 人们又围在榜文前开始议论, 忽然听得身后传来一声高喝: “让一让! 让一让!”话音尤未落, 来人已经穿过人群, 揭榜在手了。人们定睛一瞧, 揭榜人相貌堂堂, 举止儒雅, 面对众人的围观泰然自若, 面不改色, 此人正是商鞅。
商鞅姓公孙, 名鞅, 是卫国①宗族旁支的后裔, 故称卫鞅, 后封于商, 人们又管他叫商鞅。商鞅才华横溢, 颇有盛名。他认为卫国过于弱小, 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 便转投魏国, 但仍然没能得到重用。正当郁郁不得志的时候, 他得知秦孝公招募贤才, 便来到秦国揭了榜。
见有人揭榜, 看守榜文的兵丁不敢怠慢, 立即带商鞅入宫觐见秦孝公。一见秦孝公, 商鞅侃侃而言, 足足说了半个时辰才把富国强兵的办法说完。秦孝公听了, 深深被商鞅的才华所折服, 他高兴地起身绕室踱步, 口中不住叹道:“秦国兴起有望了!”于是任命商鞅为左庶长②, 开始制定法令, 这就是有名的商鞅变法。
等法令详细制定出来后, 商鞅担心如果马上公布, 恐怕百姓不会轻易相信,难以树立法令之威, 于是在国都的南门立了一根长约三丈的木柱, 并下令说:“谁能把木柱扛到北门, 奖赏他十金。”很快, 柱子的周围就围了很多百姓, 他们有些狐疑: 这根柱子不是太重, 扛到北门也不难, 为什么要悬赏这么多金子呢? 此事太过蹊跷, 结果没有人去扛。商鞅见状, 知道百姓还是不信任自己,于是又把赏金提高到五十金。人群经过短暂的沉默后, 一位彪形大汉走了出来,对商鞅作了个揖, 粗声粗气地说: “大人, 我来试一试!”说着便扛起木柱就走, 不一会儿就到了北门。商鞅十分高兴, 遵守诺言赏了他五十金。见大汉轻松得了金子, 百姓在艳羡的同时也开始相信商鞅的话。商鞅见时机成熟, 便开始颁布新法令。
虽然在推行法令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阻力, 但在秦孝公的支持下, 商鞅仍然坚定地执行新法令。就这样没过几年, 秦国开始慢慢强大起来。新法令实行十几年后, 秦国国力更盛, 国库丰盈, 百姓富足, 路不拾遗, 山无盗贼, 臣民勇于为国奋战而怯于私斗。这无疑为秦国后来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搬运一根木柱并非难事, 关键是以此树立价值千金的诚信。商鞅深知变法必须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所以他始终坚持当初扛柱说到做到的变法信条, 因此新法令才得以推行、实施。
古人云: “人无信不立。”小到个人, 大到团体甚至国家, 如果不守信用,则是自取灭亡。诚信, 即诚实守信用, 这是一个人立身社会的第一准则。只有诚信做人, 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才能让自己的灵魂发光。
①卫国: 现在的河南省北部与河北省南部一带。
②左庶长: 爵位名, 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十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