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合写于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1848年2月第1次以单行本在伦敦出版。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该书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在伦理思想方面,以新世界观为理论依据,叙述了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观,进一步批判了反动的社会主义、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道德观,使伦理道德观与阶级斗争学说,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结合了起来。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考察了原始公社解体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阶级斗争,科学地证明了该时代的社会经济生产决定该时代的阶级结构,各阶级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决定该阶级人性、思想感情以及道德意识,进一步论证了阶级社会中的人性、道德带有阶级性。具体分析了当代资产者和无产者这两个阶级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及由此决定的它们的人性和道德。他们从资产阶级在生产和交换方式中的地位和作用入手,分析了该阶级的本性和道德。指出,资产阶级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冷酷的剥削代替了封建的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即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之外,再也找不到任何别的联系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68页)。一切人都成了金钱的奴仆,一切关系都变成了单纯的金钱关系,利己主义成为统治社会的道德原则。
同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全部社会关系发生不断变革,各种观念、见解也必然不断的变动,旧观念旧道德被冲垮、抛弃和新观念、新道德的不断更新同样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而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将使各民族道德冲破地方性和民族性,互相交流,为将来人类共同道德的产生创造着必要的前提和条件。马克思、恩格斯从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关系中的地位和历史使命出发,分析了无产阶级的道德观念和品质。认为无产阶级具有团结和战斗性的高尚品德,大公无私,能够消灭几千年私有制造成的私有心理、自私观念,无产阶级具有为全人类谋解放和幸福的崇高胸怀,敢于为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而斗争。在批判资产阶级对共产党人的诬蔑攻击时,详细地阐述了共产党人的观点包括道德观。
指出,共产党人与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相一致,维护无产阶级的共同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既是共产党人的政治原则,又是一项基本道德原则;共产主义不仅不消灭个性、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反而使之更加全面发展,只有消灭了资产阶级的个性、独立性和自由才能真正发扬个人的个性、独立性和自由,个人的个性、独立性和自由不能脱离开所有制去理解,它们不是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东西。针对资产阶级责备共产党人废除祖国、废除民族的观点,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通过驳斥资产阶级责难共产党人要废除永恒真理、道德等,论述了道德的阶级性和历史性。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封建的社会主义的道德义愤,只不过是贵族阶级没落灭亡的一种历史的哀鸣;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道德观是想把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重新倒退回旧的所有制关系去,力图恢复旧道德;“真正”的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实质是用抽象的一般人性抹杀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以一般人的利益抹杀现实的阶级利益的对立;保守的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在道德上宣扬的人道主义、博爱主义,实质上是劝说无产阶级放弃斗争,保全现存制度;空想社会主义道德观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但总的看,是趋向保守和反动的。这部著作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传播和无产阶级伦理道德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