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哈林传
(范玉传著,华夏出版社,14.5万字)
★他是一个在生前和死后一直颇具影响且多有争议的大人物。
他比列宁小18岁,但是列宁的亲密战友,列宁称他为“党的最宝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
1938年,年仅50岁的布哈林,临死前写了一封“致未来一代党的领导人”的信,要他的妻子熟记于心,1961年其妻拉林娜向苏联司法机关送交了这封信。这封信是以这句话结尾的:“请记住,同志们,在你们向共产主义胜利进军时高举的旗帜上,也有我的一滴鲜血”。
列宁称他:“全党的合法的宠儿”。
布哈林的“幽灵”在苏联,在世界各地到处游荡着,似乎布哈林也发出了和丹东相同的诅咒,“你们伤害了我的整个生命,愿他起来向你们挑战。”
★沙皇俄国是英、法帝国主义为首的“协约国”的成员国,同德、奥帝国主义为首的“同盟国”处于交战状态。苏维埃政权成立以后,在对外政策上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为此,必须立即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以赢得和平喘息的机会,苏颁发了《和平法令》,向各交战国提出和平谈判,缔结和约的建议。但是,“协约国”断然拒绝了苏的和平建议,还企图借德国之手扼杀新生的苏政权。在这种险恶的形势下,苏(列宁)决定与德国单独媾和,并于1917年12月3日双方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一个小城镇开始谈判。德方向俄国提出了苛刻的条件,要求俄方放弃所占领的征服国领土,而德国占领俄国的领土却要全部划归德国,俄国还要交付战争赔款三十亿卢布。显然,这是一纸掠夺性的、屈辱性的条约,在俄中央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并导致中央领导的分裂。(列宁赞成,布哈林反对)。
★1922年,列宁病重期间,每当布哈林一到,列宁便不顾医生和亲人的劝阻,挽着手把他带到花园里,并说:“他们不让谈政治,因为这会使我激动,但他们怎么就不理解,我的一生就是搞政治的呢?……我只有在能同象您这样的人谈论这些问题时才平静下来”。列宁同布哈林谈到关于党的继承人问题和俄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前途,这些问题使列宁焦虑不安。
★1921年苏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后,“平衡论”成了布哈林论证新经济政策的重要理论工具。
★布哈林认为,中央的权力过分集中,其结果就会限制和压抑各级地方和基层组织以及人民群众的主动精神和灵活性,使社会主义建设丧失了生机和活力。
权力过分集中将会产生一种可怕的结果:造成一个用电话、书记处和秘书警察(内务人民委员部)装备起来的新的“彼得大帝”,即出现个人专断,为所欲为,不受任何节制的管理方法和领导方法。
切除这个官僚主义的“赘瘤”的办法:发动群众与之作斗争;实行“群众参与”国家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全国各地方组织的首创精神和主动性。
(1995年6月30日阅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