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的治国艺术
(王春霖、高桂兰著,人民中国出版社,12.7万字)
★玄烨在位61年,他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清朝统治中国268年,是历史上重要王朝,共有12个君主。
★康熙的成功是他符合了时代要求的结果。恩格斯说:“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以及在每一民族中间又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
康熙晚年曾这样总结自己:“欲致海宇升平,人民乐业,孜孜汲汲,小心谨慎,夙夜不遑,未尝稍懈。数十年来,殚心竭力,有如一日,此岂仅‘劳苦’二字所能概括耶!”。
★我国从十三世纪中叶就开始对西藏正式划入中国版图,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玄烨小时长得“天表奇纬,神采焕发”。“销长,举止端肃,志量恢宏,语出至诚,切中事理”。
★康熙在军队建设上能认识到“凡行兵若无纪律,断不能成事”,“凡扰民之兵,无一成功者”。“用兵之道,以赏罚为要”。
★重视吏治。他说:“民生不遂,由于吏治不清。长吏贤,则百姓自安。”
★建立对官吏进行考察的制度。分京察、大计和军政。京察是考察在京中央官吏,六年一次;大计考察外省官吏,三年一次。军政是考察武官,五年一次。康熙初年还实行过考满,三年一次。京察和大计考察标准分“四格”、“八法”两方面。四格考官吏的政绩功劳,分操守、才干、政绩、年纪四方面,按三个等级评定:一等称职、二等勤职、三等供职。八法是贪、酷、罢(疲)软无为,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力不及。处分为:被评贪、酷者革职提问,罢软无为、不谨者革职,年老、有疾者勒令休致,浮躁者降三级调用,才力不及者降二级调用。考满共立五个等级考察:一等称职者加一级,二等称职者记录一次,办事平常者留任,不及格降一级调用,不称职者革职。康熙三年(1664年)考满后,他提出质问:“近日内外文武各官考满一等二等甚多,岂无一才力不及不称职者?”后来于六年(1667年)停止考满。考察官吏制度在三藩战争中没能正常实行,二十三年(1684年)以后,他经过整顿,开始定期多方考核官吏。到他晚期的三十多年里,大批不称职的官吏及时受到处理,有一千五百多人因“才力不及”和“浮躁”被降职调用,还有一千五百多人因“不谨”和“罢软无为”而被革职。此外因廉洁能干受到表彰的有七百多人,因老病而休致的达两千六百多人。康熙按制度定期考察官吏,严格实行奖惩,对防止官吏腐败,提高官吏素质起到积极作用。他考察官吏表现并不完全依赖于定期的京察大计行政手段,他更注重亲自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考察,这种方式既可掌握大量真实的情况,更可根据发现的情况,随时解决问题。他考察官吏的途径一般是引见官员、赴任官员陛辞、出巡密奏等。
★考察官吏,以奖励廉洁为要。(张伯行语)
★勤政务实。不仅做到了“夙兴夜寐,有奏即答,或有紧要事,辄秉烛裁决”,而且“于政事无论大小,从未有草率完结者”,即使“每在宫中默坐,即以天下事经营筹画于胸中”。勤政加上才智,使康熙成就了各项伟大的事业。
★他重视学习和实践。他在承德曾捕捉到好几百个萤火虫,“盛以大囊照书”,来试验古书说的“囊萤读书”是否可行,结果根本看不清书上的文字。
★注重节约、崇尚俭朴。这既是他个人的美德,也是事业成功的保证之一。他尊崇古人所说:“以一人沉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他一直“常思此言而不敢过也”。康熙深信君王的威信和真正伟大应当较少地借助于外在的豪华,而更多的是在于他道德的光辉。
(1995年3月6日晚阅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