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一场以学生为主体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民主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段祺瑞政府迫于人民压力,向和会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取消“二十一条”和收回德国在山东夺取的一切权利的要求。遭到帝国主义国家拒绝,反而让日本接管德国在山东侵占的特权,军阀政府竟准备签字承认。消息传来,举国愤怒。5月4日,北京数千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拒绝和约签字”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反动的军阀政府派军警镇压,逮捕学生30多人。北京学生当即通电全国,进行总罢课。全国各地学生纷纷进行游行示威,声援北京学生。6月3、4日,军阀政府在北京逮捕了近千名学生,激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愤慨,上海、南京、天津等地工人率先举行政治罢工,商人也纷纷罢市。至此,五四运动已发展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性革命运动,运动中心也由北京移到上海。6月10日,段祺瑞政府不得不释放爱国学主,罢免了曹汝霖、陆宗舆和章宗祥三个亲日派卖国贼的职务,28日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五四运动表明,中国工人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让位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以后,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深入工人群众,领导罢工斗争,传播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