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役背景
1989年12月至1990年2月,美国为保住在巴拿马运河的既得利益,对小国巴拿马发动了一场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
按照1977年美巴签署的新运河条约,到1999年12月31日,被美国统治了96年的巴拿马运河区,将完全交由巴拿马管理。从1990年起,运河管理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分别由巴拿马人和美国人担任,美国的南方军司令部也应同时撤出运河区。对于坚持霸权主义的美国来说,运河是它的生命线,失掉运河的管理权就意味着美国战略利益的丧失。为了保住在巴拿马运河区的利益,美国企图在巴扶植一个听命于美国的政权,取代坚决主张收回运河主权的诺列加现政权。为了迫使诺列加下台,美国采取经济制裁、外交诱逼和军事威胁等手段,并支持巴国内反对派的“倒诺浪潮” 。1989年10月3日,巴部分中下层军官政变失败后,美国政府一面拨专款300万美元,指使中央情报局策划第二次军事政变;一面秘密向巴增兵,空运武器装备,准备直接入侵。
战役经过
1989年12月20日,美国以打击诺列加“毒品走私”和保护在巴“美国人的安全”为名,出动2. 7万军队,发动了入侵巴拿马的战争。20日凌晨1点,美F -117A隐形战斗轰炸机,潜入巴拿马上空,对巴拿马国防部等重要军事目标进行了空袭。然后美参战陆、海、空军兵分5路,扑向巴军的各军事要地。第1路是由美特种部队和一个突击队营组成的“红色特遣队” ,利用“隐形”飞机的轰炸效果,进行低空伞降,首先消灭了曾在巴政变中营救过诺列加的第6、第7连,接着占领了托里霍斯国际机场。第2路是由陆军两个营和海军“海豹”分队组成的“尖刀特遣分队” ,奔袭并占领了巴军司令部大楼,歼灭了附近的巴军第5连。同时,切断了诺列加的空中和海上逃路。第3路是由第82空降师一部和别动部队组成的“太平洋特遣队” ,阻击并挫败了“2000年营”和其他巴军增援巴拿马城的企图。第4路是由2个步兵连和部分宪兵组成的“永远忠于特遣队” ,负责抢占横跨运河的泛美公路大桥,保卫美霍华德空军基地。第5路是由2个步兵营组成的“大西洋特遣队” ,在特种作战部队支援下,击败巴军第8连和沿海警卫部队,攻占了巴拿马第二大城市科隆城。面对美军的强大攻势,巴军虽进行了顽强抵抗,终因寡不敌众,使美军阴谋得逞。至22日,美军已摧毁了巴军所有主要军事设施,占领了巴军大部分军营,控制了巴绝大部分地区。反对党总统候选人恩达拉,在美国监护下就任巴拿马总统。原总统诺列加于24日逃入梵蒂冈使馆避难,被迫投降后被押往美国迈阿密监狱。
在世界舆论的谴责下,至1990年2月,美国撤走了大部入侵美军。在这场以大欺小的入侵战中,美军伤亡仅357人,被击毁战斗直升机1架,被击伤运输机14架。巴军伤亡和被俘共3406人,平民伤亡2000多人,造成百亿美元以上的损失。
评价
美国入侵巴拿马,归根结底是为了保住巴拿马运河的既得利益。在侵巴作战中,美国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但在政治上却陷入了被动,其侵略行径遭到了世界上许多爱好和平和主持正义的国家的强烈谴责。美国此次入侵巴拿马,使全世界人民更清楚地认识到,美国虽然极力把自己装扮成主持正义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世界警察,但实际上却在推行强权政治,肆意践踏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成为世界不稳定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