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役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为了要回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去的但泽,解决通过波罗的海的“波兰走廊”问题,消灭英法在中欧的主要盟国波兰,解除进攻西欧的后顾之忧,改善自己的战略地位,补充军事经济资源和建立进犯苏联的前进基地。1939年3月21日,德国向波兰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割让但泽(格但斯克)给德国并授予德国在“波兰走廊”建筑公路、铁路的权力。波兰拒绝了这些要求。3月23日,英法正式结成军事同盟,然后于31日对波兰的安全给予保证,这使波兰态度更加坚决抑制德国。于是,1939年4月3日,希特勒下达了代号为“白色方案”的秘密指令,要求德国三军部队于9月1日前完成对波兰作战的准备工作。希特勒在指令中强调指出:“一切努力和准备工作,必须集中于发动巨大的突然袭击” 。
德军指挥部为袭击波兰,预先隐蔽地展开了军队集团。按照希特勒的要求,德军统帅部计划以快速兵团和强大的空军,实施突然袭击,闪电般摧毁波军防线,占领波兰西部和南部工业区,继而长驱直入波兰腹地,围歼各个孤立的波兰军团,力求在半个月内结束战争,然后回师增援可能遭到英法进攻的西线。为此,德军共集中了62个师、88. 6万人、2800辆坦克、1939架飞机、6000门火炮和迫击炮,组成了南路和北路两个集团军群。南路集团军群由陆军一级上将伦德施泰特指挥,任务是首先歼灭西里西亚地区的波军集团,而后从西南方向迂回华沙;北路集团军群由陆军一级上将包克指挥,其任务是首先切断“波兰走廊” ,彻底围歼集结在这里的波军集团,而后从东普鲁士南下,从背面攻击维斯瓦河上的波军,并从东北方向迂回华沙。
波兰政府在德军进攻的威胁下与英法结盟后,波军统帅部也制定了代号为“西方计划”的对德作战计划,该计划规定:如果德国进攻波兰,趁德军主力尚未东调之机,波军首先向北进攻,夺取德国的东普鲁士,以消除北方威胁,在西部和西南边境采取守势,阻止德军的进攻,等待英法在西线发起攻击,东西夹击,打败德国。为此,波军组成了波莫瑞、莫德林、波兹南、罗兹、克拉可夫、喀尔巴阡、纳雷夫7个集团军,沿北部边境部署了2个集团军,沿西和西南部边境部署了4个集团军,另外1个集团军部署在维斯瓦河以东地区,作为预备队。但是在人数和装备方面波军较之德军大为逊色。直到战役开始前,波兰武装力量的动员和展开仍在继续。
为避免两线作战,德国于8月23日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并达成了共同瓜分波兰的秘密议定书。希特勒得到苏联的一纸保证后,当即下令于26日凌晨4时30分发起攻击。但到了25日夜间,攻击令却被突然取消了,一些提前开动的部队又被召了回来。原来英波两国于25日正式签订了互助协定,意大利拒绝站在德国一边参加战争。鉴于这种情况,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建议希特勒收回进攻命令,以便争取时间,对局势重新考虑。虽然战争暂时没有发生,但是到了8月31日,希特勒还是下定决心破釜沉舟,不惜冒与英法发生大战的风险,下达了第一号作战指令,命令德军于9月1日凌晨发起攻击。他要求德国军人要有铁一般的意志和决心,速战速决,不给波兰以任何喘息机会。他说:“如果部队停滞不前,那就是指挥官的责任。在战争中要不惜任何手段取得胜利,在胜利后人们是不会追究胜利者的。 ”
战役经过
1939年9月1日4时45分,德军的航空兵对波兰机场、交通枢纽、铁路、经济与行政中心实施突击。预先开到波兰沿岸的德国“石勒苏益格—何尔斯泰因”号战列舰炮击费斯泰尔普拉塔半岛。波军猝不及防,500架第一线飞机没来得及起飞就被炸毁在机场,无数火炮、汽车等来不及撤退即被摧毁,交通枢纽和指挥中心遭到破坏,部队陷入一片混乱。德军趁势以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为前导,很快从几个主要地段突破了波军防线。当天上午10时,希特勒兴奋地向国会宣布,帝国军队已攻入波兰,德国进入战争状态。
9月3日上午9时,英国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在上午11时之前,提供停战的保证,否则英国即将向德国宣战。午时,法国也向德国发出类似的最后通牒,其期限为下午5时。德国均置之不理。于是,英法两国相继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德军突破波军防御后,迅速向波兰腹地推进。波兰“普鲁士”集团军未完成集结就仓促与突入之敌作战,结果被全部歼灭。9月8日,德国“南方”集团军群的先遣兵团逼近华沙。
此时,波兰政府再三请求盟国立刻给予支援。根据军事协定,英法本应以航空兵对德国实施突击并以法军主力对德国西部边境实施进攻。9月3日,英法形式上对德宣战,但实际上并未给波兰以任何援助。盟军指挥部虽在兵力和兵器上拥有优势,但没有采取坚决行动。
英法军队始终是消极的,他们违背了英法政府对波兰许下的诺言,且置自身的战略利益于不顾。其实,英法统治集团之所以背叛自己的盟国,是有其政治企图的,他们要把德国的侵略往东引向苏联。德军继续向波兰境内迅速推进。9月16日“南方”集团军群在弗沃达瓦地域与“北方”集团军群会师。对波军主力的包围圈已经形成。
9月16日波兰政府撤往罗马尼亚。早已同德国商量好瓜分波兰的苏联,借口波兰政府不复存在,撕毁《苏波互不侵犯条约》而出兵波兰。9 月18日,德苏两国军队在布列斯特—力托夫斯克会师。19日,波军19万人向苏军投降。9月25日,德军开始向华沙外围的要塞、据点及重要补给中心进行炮击。随后,德第8集团军开始向华沙发起攻击。9月26日,德国空军开始轰炸华沙。9月27日,华沙守军停止抵抗。28日,华沙守军司令向德第8集团军司令布拉斯科维兹上将正式签署了投降书。自从波兰政府出逃以后,爱国者继续与侵略者进行英勇斗争,但这只是一些孤立的抵抗基点。托马舒夫—卢贝尔斯基地区的战斗一直进行到9月26日,莫德林要塞的抵抗持续到9月30日,波兰守备部队在海尔半岛上的战斗持续到10月2日。10月6日波兰的战斗行动结束。
评价
波兰战役的打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起点,也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规模的机械化部队大进军的一次实战表演。德军首次成功地实施“闪击战” ,显示了坦克兵团在航空兵协同下实施大纵深快速突击的威力,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德军闪电式的进攻使波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这是波兰人,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领教“闪击战”的滋味。
但德波战争也暴露了战争初期各次战役内容及其性质的变化。德国在实施武装力量的动员与展开的措施中,采取了先机制敌的方针。德国武装力量对波兰采取的军事行动证明,预先组建的陆军集团和航空兵集团出其不意实施密集突击,有着显著作用。在战争过程中,坦克和空军显示了巨大的威力。为了冲破对方防御和扩大战果,在这次战争中,首次使用了重兵快速兵团— — —坦克师、坦克军和摩托化军,与航空兵密切协同作战。出现了以快速兵力在防御纵深对敌实施迂回和合围的机动条件。这样能扩大进攻战役的纵深和提高进攻战役的速度。所以,这也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规模的机械化部队大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