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的军事思想
一、战争观与战争理论
《战争论》首篇名为《论战争的性质》,集中体现了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的基本看法与思考。这一篇章不仅关注了抽象的战争概念,而且对战争的目的、手段,战争中的危险、劳累、情报、阻力等因素进行了探讨,从基础理论上集中论述了对战争问题的理解与归纳。
(一)战争的定义与分类
什么是战争?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开篇《论战争的性质》中就开门见山地指出:“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他认为,交战双方都会在战争中使用暴力,并且这种暴力的使用是没有限度的。战争行为的残酷性、破坏性是由交战国本身的社会状态和国家间的关系所决定。战争绝不是孤立的行为,敌对双方的任何一方对另一方来说都不是抽象的;战争也不是短促一击的决战行为,而是一系列连续行动的结果。战争的结局也不是绝对的,战败国往往把失败看成是在将来的政治关系中可以得到补救的暂时的不幸,因而大大缓和了战争的激烈程度。
克劳塞维茨从理论上归纳出两种战争形态,绝对战争和现实战争。一种是为了彻底打垮敌人,必须将战争进行到对方精疲力竭无力抵抗为止;另一种是仅仅以占领帝国边境的一些地区为目的的战争,存在某些促使作战紧张程度趋缓的客观因素。前一种战争充满暴烈性,或是力图在政治上消灭敌人,或者是使敌人无力抵抗,被迫签订条约;后一种战争是为了占领特定的区域,或者将这些区域作为签订合约时的交换手段。战争从来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是一系列军事行动构成的,其结局也是具有多面性的。现实战争从孕育到终结始终存在一种背离绝对战争形态的倾向。
(二)战争的本质、目的与手段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绝对不是孤立的社会现象,它犹如一条变色龙,每一次战争都有其自身的特色,千变万化,各不相同。然而,无论战争具有什么样的形态,以何种面目表现出来,归根到底是一种政治行为。战争的目标正如战争的政治目的和战争的具体条件一样,也是多变的。在克劳塞维茨看来,战争的目的包括消灭敌人的军队、占领敌人的国土、征服敌人的意志。这三个要素中,军队是用来保卫国土的,因此按照自然的顺序应该是先消灭敌人的军队,然后占领敌人的国土,最终使敌人媾和。
就战争的手段而言,克劳塞维茨曾尖锐地指出:“战争无非是国家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一切战争都可看作政治行为。“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如果说战争有特殊的地方,那只是它的手段特殊而已。”更确切地来说,政治意图是目的,战争是手段,没有目的的手段永远是不可想象的。作为战争最初动机的政治目的,既成为衡量战争行为应达到何种目标的尺度,又成为衡量应使用多少力量的尺度。战争无论就其客观性质还是主观性质来看,都近似赌博。
(三)战争理论
克劳塞维茨认为,具有相应的知识是考察战争的必要前提,因此指挥官不仅要从研究与思考中获取关于战争的知识,更要积极地从战争实践中吸取知识、总结经验、形成战争的理论。在《论战争理论》一章中,克劳塞维茨集中关注了战争的诸多方面,包括军事艺术、战术、作战方法、作战的理论、战争准备等,具有十分宽广的研究视野。他对于当时关于战争理论的研究持批判的态度,认为“这些理论只考察物质因素,但整个军事行动却始终离不开精神力量及其作用。这些理论只考察单方面的活动,但战争是双方经常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并进一步指出理论应该是一种考察,而不是死板的规定,要消除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矛盾。
1.军事艺术
狭义的军事艺术是在斗争中运用现成手段的艺术,可以称为作战方法;而广义的军事艺术还应包括一切为战争而存在的活动,包括建立军队的全部工作,如征募兵员、装备军队、训练军队。克劳塞维茨认为,作战方法就是部署和实施斗争,而斗争是由若干本身完整的单个行动所组成的,这既包括战斗本身的部署与实施,也包括为了达到战争目的对这些战斗的运用。前者是战术,后者是战略。用克劳塞维茨的话来说:“战术是在战斗中使用军队的学问,战略是为了战争目的运用战斗的学问。”无论是行军、野营,还是舍营,这些军队的状态都是展现战斗艺术的地方,处处体现着军事的智慧。克劳塞维茨还指出,在野营和舍营时为了维持军队而进行的不属于使用军队的活动,则既不属于战略,也不属于战术;防御工事位置的选定和安排组织则属于战术问题。此外,克劳塞维茨对军队的给养、伤病员的救护、武器装备的补充等,也进行了讨论。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是一种人类交往的行为,他还将战争同技术和艺术在作用对象上进行了对比与区分。战争是敌我双方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通过物质力量进行的一种较量。其中,尤其是精神力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军事力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不容忽视。
2.方法主义
克劳塞维茨认为,为了明晰在战争中起着巨大作用的方法和方法主义的概念,必须在逻辑层次上有清楚的认识。他对法则、原则、规则、细则和守则、方法和方法主义对于军事活动的价值与影响一一进行探讨,并举例说明。他指出:“战争,从它的最高角度来看,不是由大同小异的、处理得好坏取决于方法好坏的无数细小事件构成的,而是需要分别处理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各个重大事件构成的。”要反对像机器制造东西那样,总是按照同一方法决定战争计划和战局计划。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的手段只有一个,就是斗争。”不管斗争的形式多么繁多,战争中产生的一切效果都必然来源于斗争。在极为错综复杂的现实中也永远如此。当然,“战争中的斗争不是个人对个人的斗争,而是一个由许多部分组成的整体”,一切军事活动都必然直接地或间接地同战斗有关。军事活动的一切线索都落在战斗上,因此确定了战斗的部署,也就掌握了军事活动的一切线索。战斗手段的用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所有的战斗手段中,克劳塞维茨指出:“消灭敌人的军队始终是一种比其他一切手段更为优越、更为有效的手段。”
3.批判与史例
在研究战争时,克劳塞维茨主张要用批判的方法,把理论应用于实际事件,从而使理论更加接近现实。通过考证历史上可疑的事实、从原因推断结果、对使用的手段进行检验,共同组成批判活动。他同时还指出,有用的理论是批判的重要基础,并把这一认识运用到对拿破仑战争的研究中,通过历史上的战例来说明问题、认识事物、证明观点、吸取教训。
克劳塞维茨认为好的战例就是好的老师,他不仅注重从自己的作战经验中获得新的知识与理论,也非常重视他人的作战经验。在他看来,正确地运用战争史例直接关系到是否能正确说明和理解相关的战争。克劳塞维茨指出:运用史例既可以很好地说明某种思想及其运用,也能够借此证明自己的论点,还能通过对历史上的战例的叙述和列举汲取某些教训。为此,他还进一步提出了运用历史战例的两条原则:一是必须详细举例,尽可能确切而详尽地阐述历史战例;二是尽量选择年代最近的历史战例,新鲜的历史战例一方面众人皆知且对其研究较多,另一方面对现实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