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兵法谋略 正文

《武备志》主要内容有哪些?《武备志》的历史地位是怎样的?《武备志》的成书过程是怎么样的?

扫码手机浏览

武备志》的影响与运用

茅元仪编纂的《武备志》是对历代军事科学进行的系统归纳总结,它发展了《武经总要》等前代兵书的编纂形式,汇编了众多军事书籍,对历朝兵事武备进行了整合和分类,并在编纂中简明阐发了自己的观点,可以说是对中国古代兵学思想的总结和延伸,是我国古代兵书的集大成之作,在我国兵书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武备志》的编纂特点

《武备志》是一部内容和形式都给后世以深远影响的古典军事百科全书,在编纂和内容上《武备志》都有自己的特点。

1.材料丰富而又取舍精当

茅元仪的父亲茅坤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和藏书家,家中藏书本来就很丰富,再加上他四方搜寻,到处传借,因此,《武备志》采录的图书达二千余种,将他之前的主要兵书可以说是差不多全部网罗了。对于这些兵书,茅元仪并不是有闻必录,有见必采,而是下了取舍的功夫的。他选录的大多是可靠的资料,而对道听途说的一些稗官野史宁可弃而不用。不仅如此,茅元仪在选取材料时,紧紧围绕武备问题来进行,“于武备稍远者,听之舆图方史可矣”。名胜古迹主要供游览、吊古之用,与行军作战没有太大关系,就弃而不录。同时,茅元仪还注意选录最新的资料。全书对明代军事记载最详,不仅选录了茅元仪的先辈戚继光、俞大猷等人的治军、练兵、作战等方面的言行,也选录了与他同时代人的军事资料,如王鸣鹤的“号令说”等。

2.编排合理,有一定的逻辑秩序

《武备志》全书共五大部分,从理论到实践,井然有序,又不可分割。郎文焕在给此书作序时,以医药比喻此书编排:“首兵诀者,如医之探腑脏,论脉理也。次战略者,如医之举旧案,宗往法也。次阵练者,如医之辨药性,讲炮制也。次军资者,如医之分寒温,定丸散也。终占候者,如医之考壮弱,断死生也。”全书逻辑严密,结构合理,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按古典兵学的内涵,分门别类地排纂史料。每类之前冠以小序,考证源流,说明史料之藏存;概括要义,阐述内容之主旨。每个门类之下有分类,分类之下视需要设立要目和细目。文中有夹注,解释难懂的字、词和典故。文上有眉批,写出编纂者褒贬得宜的评论,并分别用圈、点、线等不同符号,标示出内容的奥妙和紧要之处,具有给后人引路和导读的作用。在论述每一门类的内容时,茅元仪采取由大要至细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方法,按事物发展的层次和顺序,次第落笔,逐层深入,如剥笋壳,直至腠里。如茅元仪在说明《军资乘》营、战、攻、守、水、火、饷、马这8个子目的排列顺序时说:“三军既聚,必先安其身,身安而后气可养,身安而后患可防,故首以营。营具而可以战矣,故次之战。地有异形,时有异势,不可徒恃其野战,故次之以攻。可以攻人,人亦可攻我,故次之以守。五兵之用有时穷,则必济之水火,水火之资生者大,故其为杀也亦暴。督伯曰,吾知水之可以亡人国也,故次之水。水待于地,火时于天,地有定而天常移,是以火之效居多,故次之火。明乎六者而思过半矣,然民以食为天,故次之饷。士以马为命,故次之马。于兹八者,核其详,辨其制,是为军资乘。”从这段阐述中可见编者的逻辑思维是井然有序、有条不紊的,是后世编纂兵书的垂范之作。

3.图文并茂,并辑录了珍贵资料

全书图文并茂,除《兵诀评》和《战略考》,其他三个门类共配有738幅附图,这些附图虽说古朴,但却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古代军事技术、阵法、操法、军事地理等方面的发展概貌,便于读者理解书中的文字说明。更为可贵的是,书中收录了极为罕见的图绘,诸如“郑和航海图”、“过洋牵星图”、“神火飞鸦”、“火龙出水”,以及各种兵器、战车、战船、军事筑城图等,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资料。其中“郑和航海图”对印证宝船厂的厂址所在有一定的作用。《武备志》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所集纳的丰厚资料,对科技史、交通史、军事地理的研究,也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武备志》的兵学价值

《武备志》辑录了众多兵学书籍,融中国历代兵书精华与兵学成就于一书,具有重要的兵学价值。

1.《武备志》囊括了中国古代兵学的诸方面,是对以往兵学成就的汇总

清代学者李颙指出,《武备志》“凡八十册,古今战陈、机关,备萃此书。视《登坛必究》加详,而《孙子》《吴子》暨《纪效新书》练兵事实,尤为兵学之要”。《武备志》辑录有先秦至明代的阵法阵图、古今器械形制、孙武吴起及戚继光之练兵方法、郑若曾之江防海防论、郑晓、叶向高之《四夷考》,另有《大明一统志》《九边图说》等,反映了明代兵学的发展概貌,集古典兵学之大成。

《武备志》不仅重视兵学类目的丰富,还力求将单个类目资料汇辑完整,以确保各类兵学知识的全面性。如《武备志》将“火器”类分为制火器法、用火器法、火器图说,用以囊括当时火器之学。茅元仪认为“《武经》载火砲法,有黄硝之用,然其法不盛行。其他所言砲者,固皆礟也。本朝之得天下也,藉于火为多”,而明代火器“历三百年而其制愈广,其法愈精,然得此失彼,患在不全”。因此,他搜辑百家,将火器制具、用法、分类图式尽数收入《武备志》,详细总结了各类火器的特征。

2.《武备志》注意探讨兵器的古今演变,重视分析器械的当世用途,发展了兵学用器思想

茅元仪注意探讨器械的今古之制,以使《武备志》内容“与时相宜”。在《武备志》“弓”类,他考察了各类弓形,辨别古弓之流,陈言今弓之利:“《武经总要》所载黄桦弓、黑漆弓、白桦弓、麻背弓,其名虽异,其实则同。今开元弓,其制强大耐久,九边将士多用之,最称利器。”在“战车”类目,他指出多种战车与古车不同:“辎重车,亦与古略异。若《武经》之虎车、巷战车、象车、枪车,皆非古车兵之车也。近有屏风车、冲虏藏轮车、火柜攻敌车、塞门架器车、盛油车,亦与古异。”

《武备志》在对兵器综合性认识的基础上,重视器械的当世之用。如《器械·车》对飞轮车的介绍:“飞轮,予所置也,有车之用,而无其滞;有神牌之利,而广其意;有拒木马之益,而可以架火器。使得如车营之制,四面为垒,可以出塞万里,逐虏幕南,百战百胜。”指出飞轮之全能性,既可为车、为神牌,又可拒木马、架火器,若加以四面堡垒,则可无往不胜,是一器多用的体现。茅元仪还论曰:“昔强虏以下马拔木,终于败北,其左验矣。今边帅每开濠立营,而不置拒马,劳而无功,其在斯乎。”强调当时边防战争设置拒马木的重要性,提倡将拒马木用于边防作战。

3.《武备志》吸收了西方兵学知识,受到了晚明西学东渐的影响,体现了中西兵学的交流和融合

明嘉靖时期,佛朗机铳传入中国,经仿造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形制,后又进一步改良以用于炮车和战船。《武备志》在《火器图说·砲》中收录了“佛朗机式”和“架佛朗机式”图样,并记载了佛朗机的来源与形制,论曰:“中国之人更运巧思而变化之:扩而大之,以为发矿。发矿者乃大佛朗机也。约而精之,以为铅锡铳。铅锡铳者,乃小佛朗机也。其制虽若不同,实由此以生生之耳。”另在《火器图说·铳》中记述了佛郎机铳“万胜佛朗机”形制:“用五寸围竹一根,长一丈五尺,离稍一尺五寸,安枪尖如人手五股,倒须长四寸,稍安木翎,三面缚,大竹筒三节,径二寸,长一尺,装火枪药,入铁铅弹,拴在木翎上,药线总合,随火势又增力也。”其中“佛朗机”在几十种火砲中被列为第三,仅次于炮祖“宋火炮”和铜发熕,体现了《武备志》对西洋火器的重视。

茅元仪曾多次向徐光启请教西学。万历四十年(1612年),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拔合作翻译了西方水利学著作《泰西水法》。茅元仪对此书非常推崇,认为“其论水器浚井之法甚详且笃”,在《武备志》中将“《泰西水法》其可资于屯田者尽采之”,列入《屯田水利篇》。此篇首以《异域水法》(即《泰西水法》),选录《用江河之水》《用井泉之水》《用雨雪之水》《水法附余》4卷,详细介绍了西方水利技术,而在篇尾录有旧之“水磨”和“桔槔图”,体现了西洋水利科学与中国古水法的结合。

三、《武备志》的具体运用

明朝的作战火器简介

茅元仪在《武备志·军资乘》中收录的明朝的作战器械达六百余种,其中火器有一百八十多种,现选取代表性火器进行简介。

(一)五管枪

《军资乘》记载的五排枪系由5支手铳以手柄为中轴做对称排列的五管枪,单铳长4尺,重20斤左右,可依次连射5弹或5弹齐射。《军资乘》还记载有“七星铳”、管枪“八斗铳”、十管枪“子母百弹铳”、三十七管枪“车轮铳”等。

(二)火炮

百子连珠炮,是一种安于架上发射的轻型火炮。炮管用精铜熔铸,长约4尺,炮膛内装填1.5升发射火药。炮管前部开有一口,口上插一个长1尺多的装弹筒,筒内装填百余枚小铅丸。弹筒与炮管接口处密封而不泄气。炮管后部开有火门,有火信从火门通出。炮管尾部安有燕尾形旋转杆,操作旋转杆可转动炮身,进行旋转发射。作战时,由射手点燃火信,将弹筒内的上百枚弹丸依次射出,并转动燕尾杆,进行转动扫射,其左右射界最大170度,是一种构造新颖、设计巧妙的轻型火炮。类似的架射式轻型火炮还有飞云霹雳炮、轰天霹雳猛火炮、毒雾神烟炮、九矢钻心毒火雷炮等。

(三)车载式火炮

车载式火炮主要分为攻戎炮和叶公神铳车炮两种。

攻戎炮,炮身安装在一辆双轮炮车上,炮车盘上安置一个用榆槐木挖成的车厢,厢高2.5尺,炮身嵌在车厢内,加铁箍5道。车厢两侧各有2个铁锚,发射时,将铁锚放在地上,用土压实,以消减后坐力。攻戎炮可用骡马拖拽,随军攻城略地,进行机动作战。

叶公神铳车炮,炮身用“铁打造,天、地、玄三号,名曰公引孙。天字号神炮每位重二百八十斤,长三尺五寸”,“地字号神炮重二百斤,长三尺二寸;玄字号神炮重一百五六十斤,长三尺一寸,每位用车一辆”。这种炮车除前面安有直径为2.5尺的两轮外,后面还有直径为1.3尺的轮,形成前高后低,使炮口稍成昂扬之势,便于发射。炮车的大小,随三种炮身的大小而定。这种火炮可装填火药1.5斤至2斤,并装填大铅弹1个、小铅弹半升。发射后,大铅弹可直冲3里至4里,能透壁凿屋,具有较强的杀伤和摧毁威力。

(四)有翼式火箭

有翼式火箭分为飞空击贼震天雷与神火飞鸦两种。

飞空击贼震天雷,是一种运载爆炸性火器的有翼式火箭。其制法是先用竹篾编成直径为3.5寸的震天雷体,上安双翅,以维持飞行平衡。内装爆药与几支涂有毒药的菱角,中间安置一个长2寸的纸制喷射火药筒,用药线与雷体内的爆药相连;外表用十几层纸糊固,涂上颜色。这种火箭多用于攻城战。攻城时,由射手顺风点火,火药喷筒喷射出火药燃气,将震天雷推送至城上爆炸,顿时烟飞雾障,迷目钻空,涂有毒药的菱角扎人,守城士兵难以抵御,是一种攻城利器。

神火飞鸦,是一种多火药筒并联的鸦形火箭。鸦身用竹篾或苇草编成,形似竹篓,内装火药,背上钻孔,从中通出4根各1尺多长的药线,并使之与鸦腹下斜插的4支起飞火箭的药线相连,而后用棉纸将鸦身糊固,安上鸦头、鸦尾和两翅如飞行姿势。使用时,先点燃4支起飞火箭,驱动鸦身飞行百余丈,到达目标时,起飞火箭的药线恰好将鸦腹内火药筒内药线点燃,使火药燃烧,焚毁攻击目标。

这两种火箭,已将单级喷气火箭运载冷兵器进行个体杀伤,发展为运载装药火器,进行群体杀伤与破阵攻城,扩展了火箭的作战用途,增强了战斗威力。

(五)地雷

地雷是明朝镇守陕西的将领曾铣在嘉靖二十五至二十八年(1546—1549年)镇守边关时,创制的一种埋于地下爆炸的火器,到了明万历年间,各种地雷相继问世。《军资乘》记载了自犯炮、万弹地雷炮等十多种地雷。雷壳有石壳、木壳、铁壳、泥壳、陶瓷壳等。其引爆方式有绊发、火绳点火、定时爆炸,以及用机械式装置“钢轮发火”引爆等。

自犯炮,是一种机械式引爆的连环地雷。单雷可用铁、石、瓷、瓦等材科制作,雷内装填火药,有火信从中通出,通过机槽与钢轮发火装置相连。布雷时,选择敌军必经之路段,将多颗地雷与多具钢轮发火装置,首尾依次间隔连环相串联,并将最后一个“钢轮发火”的引线横过地面的通道,当敌军人马踩绊引线时,不但末端的地雷被引爆,而且在其牵动下,其他地雷也依次被引爆,整个布雷区群雷轰炸,使敌军人马陷入灭顶之灾。

万弹地雷炮,是一种机械式引爆的坛形地雷。内装炸药,坛口用土填紧,中留一个小孔,从中通出火信。使用前,将雷体埋设于敌军必经之路,同时埋设一具钢轮发火机械式装置,并使之与坛口引出的火信相连,上用泥土与鹅卵石盖平,地面上安设一根同钢轮发火机相连的绊索。当敌军人马触动绊索时,牵动钢轮发火装置,将地雷引爆,泥土与鹅卵石乱飞,可大量杀伤敌军人马。

更多信息:

本文由谋略学网原创收集发布,转载请注明链接。

转载请注明地址://mouluexue.com/bingfa/2020065741.html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