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兵法谋略 正文

茅元仪​《武备志》利器强兵的军事思想

扫码手机浏览

利器强兵思想

在武器研制方面,《武备志》坚持创新革故,遵循因情而变。为了提升明军的装备,改善国家的边海防设施,提高明军的战斗力,以达到在东南沿海防御日本的侵略,在北方边境抵御后挑战的战略目的,茅元仪在当时倡导兵器制造的发展,强调制器械,备火器。他认为:“器械者,所以御侮也。器械备,则国家便有所倚恃。有所恃则神全,有所倚则力张。神全力张,稚子可以驱虎豹。”在各类武器装备中,又以火器的威力最大,“五材并用,火德最灵……剑锋利镞,力尚有穷,而火焰之精,无坚不溃”。可见,茅元仪把火器列为发展军事技术的首位。

茅元仪对兵器的制式,坚持创新革故,合于时用。他要求制弓的匠人不要沿袭《武经总要》所列弓的制式,而要创新。与此同时,他还要求工匠在制造兵器时必须精益求精。他以制枪为例指出,枪杆要以稠木为上,要细心劈开而不要锯开,锯开的枪杆纹斜易折。北方枪杆不可用竹,东南方则竹、木均可用。枪杆后部要粗细适中,过细不便把握。枪杆腰部不可过硬或过软,过硬不可拿,过软则无力。杆过粗而腰过硬,则应作为废枪抛弃,绝不可使用。

为了充分发挥火器的作用,达到御敌保国、克敌制胜的目的,茅元仪对使用火器的基本原则、技术和战术,都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并要求官兵在作战训练中,熟悉各种火器的性能,并善于因情而变,即要善于因时、因地、因敌、因器、因战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火器。所谓因时而用,是指统兵将领要善于根据风候、天象等天时情况,指挥部队处于上风,选用火箭、火球、喷筒,因风纵火,杀伤处于下风的敌军人马,焚毁敌军的战具和城防设施,夺取作战的胜利。所谓因地而用,是指统兵将领要善于利用地利,使用火器战胜敌人。在旷野平川,要用射远的火器射击敌军;在丛林隘道,要用火器夹击敌军;在居高临下之城上、山上,要用重型火炮击敌;在城下山下仰攻高处,要用火铳与喷筒射弹、喷火,实施仰攻;在水上作战,要占据上风有利阵位,以火器攻敌。所谓因敌而用,是指统兵将领要善于因敌情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火器。在守城时,则用火器轰击攻城之敌的坚实之处,坚处一破则其围自解;在攻城时,则用火器轰击守城之敌的瑕隙之处,瑕隙一破则乘机攻入城内;在同使用火器的敌人突然遭遇时,则乘其立足未稳、阵形未固之时,用重炮轰击,乘乱而胜之;在敌人已扎营时,则乘风高月黑之夜,于要道埋伏重兵,并派侦探混入敌营作为内应,而后四面吹号,并以火器四下轰击,劫其粮草辎重,敌必溃败;在驻营时,则于四周布设多道火器守备阵地,以防敌人前来劫营。所谓因器而用,是指统兵将领要善于因性能与用途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火器。战器(指单兵使用的鸟铳等火器)比较轻便,易于携带,可装备重兵使用;攻器(指便于机动的中小型火炮)利于机动,可随军进行机动作战和进攻城堡;守器(指重型守城炮)利于远击齐飞,火长而气毒,则用于坚守城郭;埋器(指地雷)利于爆击,则用于封锁要隘通道,炸杀来犯之敌。所谓因战而用,是指统兵将领要善于因不同的作战样式而让士兵使用不同的火器。在陆战时,要火器与冷兵器并用,轻重型火器并用,燃烧与爆炸性火器并用,长柄与短柄冷兵器并用,射远的弓弩与近战兵器并用;水战时,要用大发熕与佛郎机等舰首炮迎头直轰敌船,用神枪与火铳从侧翼夹射敌船,用火箭与火弩焚烧其桅帆篷索,殿后则以火炮、火弩、火箭射敌。

总之而言,《武备志》是一部以资料价值为主、理论价值为辅的大型资料性著作,它既保存了古代大量的军事资料,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以及科技史等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同时又通过茅元仪的自序、分序、旁批和点评,体现出具有时代价值的军事理论与观点,给后世以启迪。

更多信息:

本文由谋略学网原创收集发布,转载请注明链接。

转载请注明地址://mouluexue.com/bingfa/2020065740.html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