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兵法谋略 正文

兵家圣祖先轸知兵善谋

扫码手机浏览

大元帅先轸知兵善谋

先轸(?~公元前627),春秋晋国人。因食邑于原(河南济源北),故又名原轸。是我国春秋时期在战略战术上都有一定成就的着名军事将领。《夏秋分纪世谱》说,先轸是晋贵族先丹术之子。他知兵善谋,颇有军事才干。献公时为太子重耳近臣。公元前656年,晋国发生骊姬陷害太子申生事件,重耳为避难逃离晋国,先轸与狐偃等一批近臣,跟随重耳流亡国外,最后在秦定居。公元前637年9月,惠公夷吾去世,晋政局发生动乱。重耳在秦军护送下,于次年初返晋即位为君,即晋文公。先轸也随重耳回国。次年2月,被越级升任为中军元帅,统率三军。公元前628年冬,重耳去世,其子姬骧继位为君,即晋襄公。次年4月,先轸率军与秦进行了崤山之战,全歼秦军,俘其三帅。因姬骧将三帅释放回秦,先轸于气忿之中斥责了姬骧、并当面唾地。后即自悔对君无礼,在当年8月与狄军作战时,故意免去头盔,冲入敌阵,战死军中。

重耳复国之初,楚成王出兵包围了宋都商丘。宋向晋告急。晋是否援宋,就成为当时能否建立霸权的关键问题。如不出兵救援,则不仅失去宋国,也将失去其他小国对晋的信赖;如出兵援救,当时楚国实力较晋为强,且有曹、卫两个楚的盟国隔于中间,劳师远征,困难甚多。因而,重耳犹豫,定不下决心。先轸向重耳分析援宋的重要意义说:报答宋国在你流亡时对你所施的恩惠,解救宋国因背楚附晋而遭到的患难,树立晋国在诸侯心目中的威信,奠定晋国建立中原霸权的基础,全部在此一举。重耳遂下决心,出兵援宋。

晋文公5年(公元前632年),重耳率军南渡黄河,进攻卫、曹。用先轸之谋,首先攻占卫五鹿(河南濮阳南)为前进基地,向齐军靠拢,以威胁不久前占领齐地谷邑(山东东阳南)的楚军侧背。这时晋中军元帅郤縠病死,重耳升任先轸为中军元帅,指挥全军。先轸任统帅后,先败卫军,再破曹都陶丘(山东定陶南),并迫使驻谷邑的楚军撤退回国。但楚军仍继续围攻商丘,宋再次向晋求援。轸向重耳建议:让宋国准备送晋的重礼分送秦、齐,请其出面调解,劝楚撤兵;但仍扣留曹共公不放,并将曹、卫部分土地割赐给宋。曹为楚新得盟国,卫与楚有亲戚关系,楚为此必不肯同意撤兵。秦、齐国君,既喜宋之财物,又怒楚之拒绝,自然将与我通力合作,共同击楚。重耳采纳了先轸的建议。果然不出所料,秦、齐两国均在调解被拒之后出兵助晋,使总的战略形势转化为对晋有利。

城濮之战开始,楚右军陈、蔡所部,在晋下军前队猛烈冲击和心理威慑下,人、马均惊惶失措,迅速溃败;楚左军申、息部队,为晋上军前队的佯退所欺骗,被诱发起追击。当接近晋上军后队时,已形成孤军突击,翼侧暴露。先轸及时指挥中军主力的精锐部队侧击突出的楚左军,同时令上军后队投入战斗,与前队合力反击。在晋上、中两军的夹击下,楚左军也迅速被歼。

公元前628年,郑文公姬捷和晋文公姬重耳先后去世。秦国乘机派孟明视率军潜越晋境,偷袭郑国。但因途遇郑商人弦高,被郑发现,知郑有备,遂灭滑(河南偃师东南)而还。先轸认为秦是晋争霸中原的潜在敌人,这次劳师远征,力主出兵歼灭秦军。于是先轸下令出兵,并联合姜戎(晋边境小国),在秦军返国必经的崤山(河南陕县东南)设伏以待。秦军疏于戒备,中伏被歼,统军三帅也被俘虏,“无一人得脱者”。这是我国军事史上第一个干净、漂亮的伏击歼灭战战例。

更多信息:

本文由谋略学网整理发布,转载请保留本文链接。

//mouluexue.com/bingfa/20200492.html

大家在看